試問自己,「美」的定義是什麼?
在每個人的心中,或許,皆有一句能闡述美的代表詞。在諸多美學教育推廣者不斷向大眾強調「美感」養成的同時,你是否曾經有過一個疑問
美學有一定標準嗎
《維倫道夫的維納斯》
圖片出自 Naturhistorisches Museum
據藝術史文獻回顧,人們對於「美」的定義,源自一~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件出土自奧地利的女性雕像【維倫道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不僅是目前世界最早的藝術品之一,也是藝術史家口中,探討美的起源。作品外型以衝擊現代美感的視覺,突顯豐滿的乳房和渾厚的臀部,反映彼時對於物產豐饒的渴望。那時期對於美的定義,附加在對「多產」的冀盼上,進而衍伸出信仰之於美學的展現,更確切的說,是一種期許與崇拜。
隨著文明的演變與時代背景轉換,美學,開始著墨至藝術的細膩之處,如比例與和諧、光影與顏色的探尋⋯等,而不再只是多子多孫的信仰期盼,逐漸地發展為模擬真實的傳統之美、意識形態為首的現代及後現代之美,更轉向著重觀念哲學思考的當代之美…等。隨著時間軸,演變成各時期的美的代表面貌,創造出不勝枚舉的美學主義。文化,因此豐富了人們對美感與生活的厚度及想像。
左:寫實主義代表作 米勒《拾穗》,圖片出自 Musée d’Orsay
右:當代主義代表作 草間彌生《南瓜》,圖片出自 Sotheby's
美的觀念千變萬化,在這些變化之上,可能有某種施諸百世萬族而皆準的規則,但美向來並非絕對,或許隨著歷史與國家之異而異,又或許隨著潮流之變而變,唯一不變的是,當人們談「美」時,是為一件事物本身之故而享受之。———— Umberto Eco from History of Beauty
這也是我們提倡美感養成的不變初宗。
生活與美之必要,讓眼睛餵養心靈
「美環繞著我們,但有時我們必須走在花園裡,才能看到它。」魯米如是說。知名作家J.Ruth Gendler在著作《Notes on the Need for Beauty》曾為此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人需要超越平常的視覺習慣和自己的神經系統,才能看出是什麼樣的韻律讓世界舞動成我們所見的形式。我們體驗不到美的原因之一,是我們移動得太快,以至於無法敞開胸襟、盡情感受周遭的事物。美需要時間展現,當我們不斷超前自己時,便錯失了許多美的體驗。
而美學教育能夠精準地突顯上述關鍵之必要。我們將美學教育歸納於兩點優勢:
觀察力與耐力
曾有研究指出,受過美學教育之人與未受美學教育之人對一幅作品的重點描述有著極大差異。前者會從作品中的輪廓線條、顏色、造型⋯等,找出敘述的切入點,進而深入理出頭緒,進行全面性且客觀精準地描述,而後者則傾向主觀印象中,明與暗的模糊敘事,觀察的廣度有限,更不用說能夠確切地進行深度探討。
圖片及研究報導出自《名畫的構造》秋田麻早子著
當雙眼在欣賞或創造一件作品時,亙古以來不變的必要元素是:時間。美學的培養過程,能夠潛在提升觀者的專注力、耐力與性靈,正如書籍《關於美之必要》所述:
當創作者仔細地注視你正在看的東西,這不僅是為了確認,也是為了環顧周遭,感受你與這廣大、驚人的世界之間的交流。關於餵養眼睛的訓練,關於世界之美,有著好多可以學習。
倍德恩藝術中心,為美學概念、藝術美學培養規劃一系列專業的教學,從素描、彩色鉛筆、水彩、油畫、壓克力,由基礎至深入,經專業師資帶領學齡前孩童、美術升學及成人,提供豐富多元課程,致力打造生活與美學的不可或缺必要,從再微小不過的事物,用雙眼感受心靈對美的萬物的感動。
歡迎更多大朋友、小朋友與我們一同進入美的世界,了解更多課程,請見介紹:https://reurl.cc/dGW4zD
延伸閱讀:
Comments